平均失踪
2023.06.10 - 08.05

新闻稿

平均失踪

2023.6.10-2023.8.5
开幕式:2023年6月10日(周六) 15:00
策展人:李章旭
艺术家:陈文骥 洪浩 刘建华 谭平 颜磊 朱金石
白盒子艺术馆

如果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2023年中最大的变化,即当前社会将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以及将会产生多少影响。经历3年的疫情,策展人认为2023年的今年是一个“平均失踪时代”的元年。

人口逐渐高龄化,资产两极化渐显分明,随着个人取向与人生价值的N极化,消失的是人们常谈的“均值人生”。面对该现象,世界陆续推出新措施来应对这一时代。位于西半球的发达国家的保健与福利政策已不再是从前的“从摇篮到坟墓”,而正在向“从胎儿到追慕”改变。

在劳动政策方面,为了减少因新生儿出生率低迷以及人口老龄化双重影响下导致的劳动力不足,正在向能够轻易招揽海外人力的政策进行改变,整体以追求扩张劳动人口的方向进行改变。各国家将侧重点从原先以围绕“符合法定资格的人口”展开的政策,转移到追求以“生活人口”为基础的政策上。面对“平均失踪”的情况下,全球正在积极推出新的政策以此优化自身系统,以至于达到能够适应这一时代的最佳状态。

在“平均失踪”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个人取向与人生价值的N极化(向不同方向极端化发展),艺术将呈现怎样的变化?所谓固有稳妥策略难以实践,消费者如今已被细分化。我们将要把目标锁定在哪类群体上,同时在面对这一群体时需要付出多少热情?如今,正是自我询问并自我给出解答的时代。

艺术该如何变化,该如何应对?在已N极化的人群中,观看不同个体使用各自适用于个人取向与人生价值的生活模式,这便是策展人所寄托于本次展览的初衷。

展览《平均失踪》,于2023年6月10日至8月5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展览。通过本次展览,探究“平均失踪”时代背景下,N极化人群的应付方式。


策展人文章

[Disappearance of Average, 平均失踪]
:“平均失踪时代”艺术的变化 (The Change of Art in the ‘Age of average disappearance’)

李章旭(LEE Janguk)


消失的平均

随着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急速转向地区性流行(endemic),全球如同事先相互约定好一般,无论你我,都在摸索着希望。但在越来越困难的国际形势,以及随时可能出现波动的低迷国际经济指标下,今年的走势阻碍不断,不容乐观。观察股价、景气事实指数、长短期利率差、购买者管理指数等多景气先行指标,世界经济似乎进入缓慢的停滞局面。实际上多数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要面临下降、经历负增长,同时预计各国将要面临奢侈品的复合停滞。这意味着2023年的经济将难以好转。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下,存在具有“独自呈上升趋向”的部分市场。而这一市场要么是针对少数个人而进行优化的商品,要么就是能够一一满足更加细分化需求的服务业。在曾经的不况期消费中存在一定规律可寻,我们一直以来所坚信的“规律”与当今不况期下的消费截然不同。消费支出减少,低价商品增多。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消费的“合理性”是该时代的重要关键词。当下状况就像曾经的移印画(décalcomanie)。“无支出挑战”,“半价热”,相较于外出饮食更倾向于在家做饭等,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当今所强调的合理消费模式。

消费趋势直接反映不况期整体消费规律。事到如今,经济主体(生产者)是否应该为消费者渐渐合拢的钱包而降低物品价格,并对低价商品给予更多关注?并非如此,或许“放在过去合适,但现在不一样”的说法才是对现状更准确的判断。在全球大流行(Pandemic)与地方性流行(Endemic)横行的社会环境下,消费的方方面面中呈现出“选择与集中”。购买生活日用品,倾向于极端比对不同商品间的性价比。在购买想要的商品时,则倾向于动用全部过去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平均”在这两个极端间消失。


更加明确地选择与集中

平均(Average),词典义为“将多种事物的质量或数量等统一化的样子”,同时意味着“具有中间值的数”,代表着平凡、基准、普通、大众。如今“平均”正在消失。更准确来说,能够代表某一群体的平均值正在消失。在过去,被市场被社会甚至被个人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平均,也曾出现消失。但是近年的消失进程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在该趋势下,随着资本主义深化,COVID-19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公共卫生事件,最后迎接经济危机的发生。

“贫益贫,富益富”,扩大贫富间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属性。正是通过这样的资本主义属性,产出极大效率,发展着全球经济。但是这一庞大的效能并未能平均分配给所有人。资本主义的两极化属性与前所未有的大流行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相遇,加速了“聚集于一处”的不平衡。在非传统的不况时期,人们开始“超节约”式生活,并寻找与时代相对应的商品。而如今情况相较于过去远远不同。卖得好的不仅仅是超低价商品,同样价格昂贵的商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也有所增大。

市场中,正在缩减的正是具有“平均属性”的大众市场,而“平均失踪的时代”由此得名。“典型性”的消失,是近期社会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人类一直以来通过作为某种手段的“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1) 正态分布是统计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连续概率分布,其用途广泛。正态分布又称为“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以平均值为中心,正态分布曲线以平均值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的钟形,正态分布曲线与平均线的左右距离越远,钟形越接近X轴。]1) 了解、认识人类所处的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均”被认为是最稳妥、最符合实际的平衡点。同时,在经济活动中,若很好的满足了“平均”,则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更庞大的顾客群体。曾经一度被信赖更是被滥用的“正态分布”概念,在如今趋势下逐渐瓦解。

未来学者,《驱动力》(Drive, 2009)、《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 2005)的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认为,人类的潜力因过度关注平均成绩、平均级别、平均才能而受到极为严重的低估。预测社会变化,通过心理学、科学与经济学等多种不同学科领域及其研究成果,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将未来澄明展示给全世界的他,提出“危机破坏已有秩序并创造新的秩序,而新时代才可能出现新的人类、新的市场”。

在当今社会下,“平均”越来越站不住脚。而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对当今社会下人类正在经历的三个变化进行总结。变化一,“两极化”。全球性大流行、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衰退导致两极化的发生。同时又因学习水平与信息因素,加重了两极化进程。变化二,向多种不同方向扩散的“N极化”(多极化)现象。随着进入超个人化(hyper-personalization)社会,消费者需求与同分母消失,并以“纳米(Nanometer)”为单位被细分化。变化三,表示一切归一的“单极化”。“单极化”在这里指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灵活应对现状的少数大型企业独占市场,将一切都拉向一处的现象。


在平均失踪失时代该如何生存?

我们无法保证“平均”能够安全。以“无趋势即趋势”的MZ时代(MZ Generation)[2) “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Z世代”是从西方引进的通过社会构造与技术发展为标准区分时代概念的词。“MZ时代”作为将上述词合并为一个词的合成词,虽然没有较大的学术讨论价值,但是以分析并理解次世代潮流走向为目的,指出生在1980年至2010年的人。该时代的人特点是熟悉数字环境,同时展现出新潮流以及对与众不同体验的追求。]2)为中心,在各个领域中能够寻找试图从摆脱平均的迹象。平均失踪趋势严重警告着现社会。代表“平均”的平凡人生、平平无奇的商品、毫无特色的建议,这些所谓“标准”正在改变。“普通”并非代表会被时代保留,“普通”意味着面临淘汰。因此,应该变得特殊。只有超越标准,表现出比他人高出一倍,甚至更强烈的热情,才有可能在这无法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生存。

“不好不坏”、“差不多得了”、“平均就好”,这类说辞只存在于过去。强调中庸,已不再是美德。全球大流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颠覆了过往生活模式,加速了数字化转换,改变了消费者选择标准。以环保作为优先标准的消费模式被激活,虚拟现实(VR, 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R, augmented reality)、元宇宙(Metaverse)等新技术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自然而然将假想世界及其后续走向作为对未来的判断标准,而技术在不知不觉中,以多样化的形式贯穿着人类的生与死。

同样是不况期,与2008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技术、经济、消费层面完成了巨大的世代交替。15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技术,如今已超越便利性,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元素。以“MZ时代”为中心,为脱离平均,抵达平均之上的激烈生存游戏,很显然影响着当前社会。作为近2至3年焦点的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NFT艺术、艺术投资(Art investments)等实例中能够发现,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地获取信息,比任何人都更积极地利用这些信息来维护自身利益,便是使他们得以生存并区别于他人的特点。


平均失踪的时代,艺术该如何改变?

在前文中通过探讨当前全球社会现状及趋势可知,经济层面上一系列的改变与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即不太可能存在真正脱离日常的艺术世界。艺术与我们是共存的,而非分离的。在该标准下,所谓平均——模范答案消失的时代下,艺术市场的需求是什么?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作品有哪些?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论文“纯粹美学价值的历史发生”中提出,若一件艺术作品要获得其价值与意义,首先需要被所谓艺术界(Art World)内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以及文化的精英阶层看到。其次,作品需要在特定场所被接受,同时还要被艺术制度认可。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其意义与价值。[3) Pierre Bourdieu, "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a Pure Aesthetic",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46.(1987), pp. 202~203.]3)同样在“区分(Distinction)”(1984)中认为,对于取向,艺术并非人类固有的对创造精神的表达,而是具有相互不同取向的群体间相互斗争并加以区分的场域(Champ)空间。“取向”生产艺术,赋予每个消费的个体其独特惯习(Habitus)[4)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惯习(Habitus)”概念,是指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取的倾向、思维、认知、判断和行为的系统。惯习(Habitus)并非指机械性复制依赖于该社会环境下的思维、行为的机制(Mechanism)概念,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并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概念。]4)。在社会关系中内化,并影响着“社会各阶级间互相划清界限加以区分”。

无论取向,都具有聚集与隔离人群的作用。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在对艺术、音乐等的选择与接受中,更倾向于选择需要投入一定时间及学习成本的事物。不从众、区别于他人,可以说是这类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市场中享有名誉的少数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艺术家个人符号,这些因素对个体“取向”的影响是支配性的。现代社会艺术系统效力于艺术精英阶层“典型”文化的再生产,同时巩固精英阶层的支配权。由精英阶层赋予价值、秩序的展览制度,随着反复曝光,最终深入社会并得到认可。双年展、美术馆等制度也是如此。

如果认为过去更倾向于为经济主体的大量消费者并满足平均消费基层的调性(Tone and Manner),那么如今该通过怎样的范式(paradigm)去接近、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艺术该如何适应新环境?应该使用针对“极微小、刁钻目标”的范式去接近,即“想要在这样的时代下生存,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刁钻’”。随着平均的消失,更加极端化的消费与价值观在该时代背景下放大。换句话说,整个社会将面对“想要的作品无论价格再高都会买单,相反则极端排斥”的时代,即面对“无法被替代的优越感、差别化,注重多样性的未来”。计划本次展览,以符合本人自身取向的艺术家与作品,呈现部分以及刁钻目标。同时希望观看本次展览的观众,通过该展览再次体会独属于自身的取向与价值观。

未来就在眼前,只是还未被广为人知——威廉·吉布森。[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It’s just unevenly distributed. (William Gibson)]

艺术家:

展览现场




作品




媒体报道